病理特徵: Michaelis-Gutmman(MG) body

    MG body是histiocytes中phagolysosome礦物化所形成,是鐵和鈣的沈積。它的大小在2到10um作用,看起來就像打靶的靶:中間密度較高,而旁邊有一圈較透明的區域,最外面又有一圈較密集的。用以下染色可看出來:PAS、von-Kossa、Prussian blue、alizarin red、Gomori reagent。本病有三個phase:early, classical 和fibrosing phases

治療:
1.long-term intracellularlly active antibiotics
2.cholinergic agent & ascorbic acid(controversal)(據信可增加細胞內的cGMP以及促進微管的功能)
3.surgery

一個期刊的資料說,若停止對免疫作用的抑制、或使用quinolones-ciprofloxacin,都有顯著療效。若使用bethanechol+ascorbic acud+surgery,paper居然說100%有效。所以治療就是:I & D(incision & draining)+quinolone。
其他:結腸有相同的病灶;而蔓延到外面去的,最常到膀胱;在膀胱的預後較佳。不過要擔心stricture和stenosis。而消化道以直腸、結腸比較常見。

 

    本病是在一九○二年首先由Michaelis & Gutmann所發表。這是一個罕見的寄主對慢性感染的反應。其在巨觀上為軟而黃的斑塊和結節。它的致病機轉眾說紛紜,比較被人接受的是細胞內的cGMP level下降(這好像會影響白血球消化所吞噬之物的能力),以及細胞內微管系統功能異常(這好像會使組織單核球將溶小體推出從細胞外的作用失常)。
    本病發病年齡,女性大多在三十到五十歲,而男性則大於五十歲;女性比男性多(大約是三比一)。病人免疫功能大多不佳,如有全身性疾病、免疫功能不全,和自體免疫疾病等。而唯一可確定的病原,是細菌感染,主要是大腸桿菌。

資料引用來自 http://www.geocities.com/CollegePark/Union/7325/books/cases/malakoplakia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yso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